你以为很新,可能根本就是个旧东西。
不过,对学生来说,也需要有不同的要求。无论你的知识和思想,都不会有进步,充其量只有量的增加,不会有质的提高了。
但是,对于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,当面向大众宣讲、传播的时候,首先要问问自己具备不具备讲这个东西的资质。结果电话顺利接通,接电话的正是余先生本人。当时的目标是要培养公务员的。完全有这样的可能:一个好的侦探,他可能掌握的材料和证据比你少,但是他充分利用推理甚至直觉,反而可能达到最接近于真实发生的事情。有的人可能八十、有的人可能九十。
你可能某一学科投入更大一些、成就更高一些,另一个学科虽然也具备了资质,但相对来说稍微弱一些。佛教有个讲法叫执,我执,就是有时候你难免会有自己的主观的成见、你的喜好、你的偏向等等。车轮若无中间的圆洞,便不能转动。
犹兮其贵言(贵言,不轻易其言也。他又说: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老子又从具体的方面着想,于是想到一个无字,觉得这个无的性质、作用,处处和这个道最相像。他又说: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
那种虐政的效果,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鹑匪鸢,翰飞戾天。这是无名一个观念的实际应用。
人生人死,而人名常在。老子说: 古之为治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老子的意思,正与此相同。人类见日月运行,雷电风雨,自然生惊疑心。
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欲。天下柔弱莫过于水,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,即是上文夫亦将知之,知之所以不治的注脚。
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。不但注语全文可作铁证也。
……不尚贤,使民不争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有屡说帝谓文王(《皇矣》),是天有意志。房屋里若没有空处,便不能容人。适按王弼注云始制官长,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,故始制有名也。老子的最大功劳,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,别假设一个道。老子所处的时势,正是化而欲作之时。这是把不仁作无有恩意解。
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(王弼今本之作止。老子说:天地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昊天不惠,降此大戾(《节南山》); 天降丧乱,降此蟊贼(《桑柔》);天降丧乱,饥馑荐臻(《云汉》),是天能作威作福。有单独不变的存在,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。
一、老子论天道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。这一段论名的原起与名的功用。
道的作用,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,故说道常无为。后世妄人因下文四十四章有知止不殆的话,遂把此章也改成知止可以不殆。却不知道无是对于有的名词,所指的是那无形体的空洞,如何可以代表那无为而无不为的道?只因为老子把道与无看作一物,故他的哲学都受这种观念的影响(庄子便不如此。所以他理想中的至治之国,是一种 小国寡民,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(什是十倍,伯是百倍。
不过我们不能形容他,又叫不出他的名称,只得说他是无物。道的作用,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,只是一个自然。
知识越开,越不能知足。要使人类依旧回到那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。
下知有之, 《永乐大典》本及吴澄本皆作不知有之。有物之后,于是发生知识的问题。
只好称他做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。老子说: 道常(常,尚也)无名朴。这个大虚空,无形、无声。故人知美是美的,便有丑的了。
大概哲学观念初起的时代,名词不完备,故说理不能周密。再看他的积极的天道论: 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
所以说: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。
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,都是天道之自然。进入 胡适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老子 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